1. 生铁锅和熟铁锅哪个不粘
铁锅开锅后并不是真的不粘,而是粘锅的概率减小了
2. 生铁粘锅还是熟铁粘锅
铁锅多采用生铁制成,一般不会含有其他化学物质铁锅是目前最安全的厨具。在炒菜、煮食过程中,铁锅不会有溶出物,不会存在脱落问题,即使有铁物质溶出,人体吸收也是有好处的。 从材料上说,铁锅主要分为精铁锅和铸铁锅。铸铁锅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铁锅。 生铁锅是选用灰口铁熔化用模型浇铸制成的,传热慢,传热均匀,但锅环厚,纹路粗糙,也容易裂;精铁锅是用黑铁皮锻压或手工锤打制成,具有锅环薄,传热快,外观精美的特点。对于一般家庭而言,使用铸铁锅较好点。 生铁锅具有一个特性,当火的温度超过200℃时,生铁锅会通过散发一定的热能,将传递给食物的温度控制在230℃,而精铁锅则是直接将火的温度传给食物。 但精铁锅也有优点,第一,由于是精铁铸成,杂质少,因此,传热比较均匀,不容易出现粘锅现象。第二,由于用料好,锅可以做得很薄,锅内温度可以达到更高。第三,档次高,表面光滑,清洁工作好做。 选购使用有诀窍 不管是生铁锅还是精铁锅,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和使用铁锅呢? 一“看”,看锅面是否光滑,但不能要求光滑如镜,由于铸造工艺所致,铁锅都有不规则的浅纹。有疵点、小凸起部分的一般是铁,对锅的质量影响不大,但小凹坑对锅的质量危害较大,购买时需注意察看。二“听”,厚薄不均的锅不好,购买时可将锅底朝天,用手指顶住锅凹面中心,用硬物敲击。锅声越响,手感振动越大者越好。另外,锅上有锈斑的不一定就是质量不好,有锈斑的锅说明存放时间长,而锅的存放时间越长越好,这样锅内部组织能更趋于稳定,初用时不易裂。 普通铁锅容易生锈,如果人体吸收过多的氧化铁,即铁锈,就会对肝脏产生危害,所以不宜盛食物过夜。同时,尽量不要用铁锅煮汤,以免铁锅表面保护其不生锈的食油层消失。刷锅时也应尽量少用洗涤剂,以防保护层被刷尽。刷完锅后,还要尽量将锅内的水擦净,以防生锈。如果有轻微的锈迹,可用醋来清洗。用铁锅炒菜时,要急火快炒少加水,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最后,,不宜用铁锅煮杨梅、山楂、海棠等酸性果品。因为这些酸性果品中含有果酸,遇到铁后会引起化学反应,产生低铁化合物,人吃后可能引起中毒。煮绿豆也忌用铁锅,因为豆皮中所含的单宁质遇铁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单宁铁,并使绿豆的汤汁变为黑色,影响味道及人体的消化吸收。
3. 生铁锅和熟铁锅哪个不粘锅
不锈钢的锅和熟铁的锅都好,其实这二种锅是各有各的好处,其实只是金属材料的各种含量不一样,不锈钢的锅使用过以后,不会生锈,干净卫生,比较好清洗,而熟铁的锅,比较受老百姓的喜欢,传说用铁锅烧饭炒菜对人的身体好,老年人用熟铁锅比较好,年轻人用不锈钢锅比较好。
4. 生铁锅和熟铁锅哪个不粘手
最是一年春好处,满目翠萍染茶山。清明节至,采芽做茶,绿茶品类里面,最爱手工炒制的茶品,手工炒茶,即是功夫,又是传承。今天说说手工炒制的,信阳毛尖。
手工炒制是信阳茶农传统和主要的制茶方法,自古而传,至今仍在使用。信阳毛尖手工炒制的工艺流程是:鲜叶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
生锅 : 主要是起杀青和初揉的作用。锅温掌握在160~200℃。特级一级毛尖生锅温度要求偏低,随着鲜叶嫩度降低,锅温要逐渐升高。每锅投叶量约0.5千克。
操作方法 : 用直径84厘米的铁锅(俗称牛四锅),以35°的倾斜度装置在33厘米高的锅台上。炒茶前先把锅面磨光擦净,炒茶期间始终保持锅面光滑洁净。当锅温达到要求时,鲜叶下锅,用竹茅扎成的茶把,有节奏地挑动翻炒,叶子在锅内发出轻微的劈啪声,变软“下绵”后,改用转揉动作,起揉捻作用即用茶把梢端将茶叶收拢,作圆形转动,每转20圈~30圈,将茶叶抖散一次,重复二三次,待叶子初步成条,约五成干时,赶到熟锅内整形在生锅中,鲜叶嫩度不同,揉捻掌握的力度也不同。特级、一级茶用力宜轻些,叶子偏老,用力宜重些。雨水叶要适当提高锅温和减少投叶量并适当多抖散气。
熟锅 : 熟锅与生锅并连在一起,锅径与生锅相同,基本动作有转揉赶条、甩条和理条,熟锅的作用是进一步蒸发水分,发挥香气,做条整形使茶叶外形达到细、圆、紧、直。
熟锅温度,特级、一级80-100℃;二级、三级及三级以下90-120℃。操作方法:茶叶从生锅中赶到熟锅后开始仍以转揉为主,用茶把子作孤形转动,轻揉茶叶,当茶叶紧细时,便行赶条。用把子梢端的弹力带动茶叶,迅速有力地上下来回赶动,使茶团充分散开,然后用腕力轻微扇动几下,待茶条紧细度初步固定,不粘手时改用理条。
理条的基本动作是抓条和甩条,作用是促进茶条紧直。
抓条时,手心向下,拇指与另外四指张成“八”字形,使茶叶从小手指部位带入手中沿锅带上,用大拇指捏起,离锅心15厘米高处,即用腕力将茶叶由“虎口”处迅速敏捷地摇动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依次落入锅心。手中的茶叶不要一次甩,宜保留2/3。如此循序进行,到茶条成形,有七八成干时,即可出锅。
理条时,茶叶要抓得匀,甩得开摆得直。手势开始应松、高、轻、慢,随水分散失,并逐步紧、低、重、快。
特级和一级茶手势及动作宜松、轻,,切勿与锅面擦磨。
熟锅出锅的茶叶摊放在直径85厘米长的竹區凸心烘头上约30分钟。
每烘头摊放五六熟锅叶量时,即上炕灶烘焙。
烘焙 : 烘焙分3个操作程序,即初烘(毛火)、摊放、复烘(足火)。主要作用是固定外形,继续蒸发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防止品质劣变,进一步发挥色、香、味。
初烘温度(烘头中心处)70°℃~90℃,时间20分钟~25分钟,每隔5~8分钟翻动1次。复烘采用文火慢烘,温度60℃左右,时间30分钟,每隔10分翻动1次,每烘摊叶量为初烘摊叶量的2倍。以木炭作燃料,烘前1小时生火,火温要稳定,上叶厚薄要均匀,烘心顶可适当厚一些。翻烘时要把烘头轻轻拿下来,放在可以转动的竹匾上翻动。手势要轻,翻动要匀翻后轻轻上炕,防止茶末掉入炕内产生烟味。
经初烘后的茶叶要摊放4小时左右,最低不少于40分钟,摊放厚度15~33厘米左右。通过摊放,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利于足干。
初烘后茶叶含水量10%-15%,手捏稍感戳手,有弹散力,色绿、香正。复烘后茶叶含水量约6%,手揉茶计成粉末,色泽翠绿,香气清高,外形美观,白毫显露经烘焙足干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别,把条索不紧的粗老叶和黄片茶梗及碎末剔出来,达到各级茶应具有的外形标准。经拣剔的各级净茶为毛尖;片茶(或称回青条)列为五级;大片及碎末列为级外茶。
5. 生铁锅和熟铁锅哪个不粘性好
一口好的铁锅,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和油脂的吸附,锅表面的颜色是会从锅底中央开始慢慢的变深。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锅表面会变成古铜色,不粘性会达到最佳。差一点的铁锅就会慢慢的结壳掉漆变绣。
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铁锅都是可以开锅的,像有图层的珐琅铁锅就不适合开锅、铝锅、不锈钢锅、不沾涂层锅都不用开锅。
6. 熟铁锅是不粘锅吗
都好。
精铁锅也叫熟铁锅,它的含碳量低,可塑性好,可以通过机械加工成型,锅体轻锅壁薄,不但升温更加迅速,而且加热温度更高,非常适合大火爆炒。
跟生铁锅相比区别非常明显,表面光滑细腻,两侧还可以做出导流口,韧性强不会像生铁锅那样容易开裂。(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有过补锅的经验的吧,那就是铸铁锅)
7. 生铁锅和熟铁锅哪个容易粘锅
生铁锅好,相比熟铁锅更不容易糊锅。
生铁锅多称为铸铁锅,是用灰口铁直接融化浇注做成的。通常锅壁较厚。厚的原因除了浇铸的模具间隙,再就是生铁分子结果不紧密,杂质多。生铁锅炒出来的菜味道会更好些,要是有足够强的火力,炒出来的味道跟餐馆几乎没差别。但是生铁锅一般比熟铁锅重,
虽然生铁锅传热普遍比熟铁锅慢一点,但是它的散热率比熟铁锅要高一点,因此,在油炸食物时,生铁锅相比熟铁锅更不容易糊锅,油温也不容易过高,油温过高会导致食物焦化。
生铁锅表面光滑度低,有微细缝隙,油炸食物时间长一点,就会在表面形成一层碳化物膜(锅垢)和油膜,一方面能防止油温过高,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铁锅生锈。
扩展资料:
各种菜肴的烹饪对锅壁传热快慢和热量大小的需要不同。快速爆炒,就要炒锅传热快,譬如腰花、猪肝、土豆丝。红烧类的就需要传热慢但有储热性质的锅壁,让菜肴受热均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