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步进电机实验报告
步进电机都有细分的, 比如步进电机控制器800细分表示PLC输出800个脉冲,步进电机转1圈; 步进电机控制器2000细分表示PLC输出2000个脉冲,步进电机转1圈。
这样你会计算电机转了多少圈了吗? 你用输出脉冲的多少来控制转了多少圈就可以了。
2. 步进电机实验报告怎么写
1Nm约等于0.102公斤力。
计算方法:1公斤力≈9.8牛,1÷9.8≈0.102,1Nm约等于0.102公斤力。
扭矩(单位是Nm)在物理学中就是特殊的力矩,等于力和力臂的乘积,国际单位是牛米N·m,此外还可以看见kg·m、lb-ft这样的扭矩单位,由于G=mg,当g=9.8的时候,1kg的重力为9.8N,所以1kg·m=9.8N·m。
千克力(kilogram-force)就是公斤力,是力的一种常用单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1公斤力指的是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所以1千克力≈9.8牛顿。公斤力的符号为:kgf、kg、kp
3. 步进电机实验报告行车
转速计算:拿1.8度的步进电机来说,整步运行时转一圈360度需要360/1.8=200步。每秒200步就是每秒一转。
4. 步进电动机实验报告总结
1、 直接归零法。该方法在零位处安装一个停止挡块,然后令步进电机向零位方向驱动足够大的角度,当步进电机回到零位时,被挡块挡住,电机停止位置即零位。
这种归零方法简单,但是在电机被挡块挡住时,仍会驱动电机执行归零动作,因此不仅会对步进电机和传动机构造成伤害,还会产生剧烈的抖动和较大的噪声。:2、 传感器法。该方法在零位处安装霍尔开关、光电二极管等位置传感器,当步进电机回到零位时,传感器给出检测信号,控制电路检测到该信号时,令电机停在零点位置。这种归零方法准确、可靠,但是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对安装有一定的要求。
3、 采用带停转检测的专用电机驱动芯片。这种芯片在电机停转时,能够立刻检测到电机处于停转状态,从而确定零点位置。
但这种方法通用性差,对步进电机各绕组的电流相位有一定的要求,并且这种方法不能在微步驱动方式下使用。
5. 步进电机实验报告模板
第一,在不接任何设备和线的情况下,把步进电机的每根线分开,不要碰线,用手转动转轴,好电机,应该是只需要一定的力,就可以顺利的转动,中间无卡的现象,若中间出现某个位置较卡或完全无法转动时,表明电机已坏,可能是轴承移位,内部转子和定子磨损。损坏原因应为受外力过大导致。可以用万用表量“相邻”两相的阻抗,应该都等于产品给出的线圈阻抗。
如果上设备检测空转时,应该能达到规定的转速,在一般的转速时,发出的噪音应平稳。除此以外就需要带负载测试。具体测试参数就需要结合负载转矩和电机的转矩等。把线都拧到一起,电机越大,拧动所需要的力越大,一般的步进电机根本就无法靠人力拧动。(拧一起的线越多,所需要的力越大。)若无效时,表明线圈坏。
上设备检测,空转时,应该能达到规定的转速,在一般的转速时,发出的噪音应平稳。除此以外就需要带负载测试。具体测试参数就需要结合负载转矩和电机的转矩等。
第二,把线都拧到一起,电机越大,拧动所需要的力越大,一般的步进电机根本就无法靠人力拧动。(拧一起的线越多,所需要的力越大。)若无效时,表明线圈坏。
针对同步电机而言,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就是需要仔细观察其转子,这是不能忽略的。如果转子上有缝隙,不错位且较小,指甲都不能够嵌入,动力性能至少打8折以上,此时极容易出现丢步的可能,建议更换;而伺服电机其致命弱点就是装卸时不能够敲打,很容易把里面的编码器振坏。伺服电机其动力线圈烧坏的几率相当低,编码器和接头损坏都是常见的,而伺服故障常见的也就是编码器故障。
6. 单片机步进电机实验报告
用单片机同时是不可能的,当然,时间间隔小到可以接受,跑几个任务,那也可以视为同时。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时,用FPGA/CPLD是可以完成的。话说回来,也许你的同时并不是说一定严格地同时工作,只是说一个单片机去控制四个步进电机,那就好办多了。一个步进电机,比如4相5线那种,4个IO口可控制一个,四个步进电机就要16个,驱动芯片用ULN2003即可。当然,如果你的IO口不允许使用这么多,那也可以通过串转并的方法,扩展IO口,比如用74HC595,三根IO口控制它,它可以级联,三根线可以控制很多片。一片为8位,两片就为16位,3片为24位 …… 只要加些三极管驱动那三根控制线,三个IO口可控制一串级联的74HC595,得到的扩展IO口,那是相当多的。我用三个IO口控制过5片74HC595,三个IO口一下子就扩展成了40个IO口!!!
7. 步进电机实验报告总结
这一现象一般是步进电机或其控制系统断相造成的。有可能是步进电机本身故障也可能是其驱动电路故障。
首先检查步进电机的连接插头是否接触良好,若接触良好,可将没有故障的电机调换过来,以便验证电机是否良好。
若调换电机后仍不能正常工作,则说明其控制部分不正常,可重点检查驱动板上的大功率三极管及其保护元件释放二极管,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元件较易损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