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机爬电距离标准
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3、电气安全距离:为了防止人体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或防止车辆和其他物体碰撞带电体,以及避免发生各种短路、火灾和爆炸事故,在人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物体和设施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2. 电机的爬电距离
5.5千瓦电机应是380V电压三相电机吧?距离150米得用选用1.5mm²铜芯塑料绝缘电线或者2.5mm²铝芯塑料绝缘电线。
计算电流:Ijs=P/U/√3/cosφ=5500/380/1.732/0.85≈9.8A;
根据导线安全截流量来选择导线,考虑环境因素和敷设方式的影响留20%的余量,即:9.8×(1+20%)≈11.8A;
在不考虑供电距离的因素的情况下,选用1.5mm²铜芯塑料绝缘电线合适,它们的安全截流量都是24A,如:BV-4×1.5。
150米的输送距离较远,我们要核实一下是否满足要求,根据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电压偏差为±5,380V允许压降为19V。
ΔR=U/I=19/9.8≈1.939Ω
铜芯线:S=ρ×L/R=0.0172×150/1.939≈1.33mm²,可选择1.5mm²铜芯线能满足要求。
铝芯线:S=ρ×L/R=0.0285×150/1.939≈2.2mm²,可选择2.5mm²铝芯线也能满足要求。
选择控制开关的额定电流应是计算电流的1.1~1.5倍,Ir=1.2Ijs=9.8×1.2≈11.8A;
选择Ir=16A的带漏电保护的断路器比较合适,如:DZ47EL-63/3P Ir=16A 30mA;
3. 爬电距离的标准
公称爬距(Creepage Distance)指的是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设备最高工作电压有效值之比,单位为mm/kV。绝缘子的爬电比距定义为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上承载的最高运行电压的方均根值之比。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4. 电机爬电距离标准规范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3.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爬电距离。爬电距离的大小和工作电压、绝缘材料等直接相关,同时注意不同的使用环境也会有所影响,如气压、污染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相互替代.电气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的CTI值对其影响较大.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爬电距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器件之间或导电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UL、CSA和VDE安全标准强调了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这是为了防止器件间或器件和地之间打火从而威胁到人身安全。
5. 爬电距离定义
第一部分,380v的爬电距离是多少
电控系统内的带电部件与不带电的金属部件之间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应满足以下要求(具体参见GB4706.1-1998第29.2节):
一类电器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
1、工作电压大于250V至440V的电控部分与不带电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3mm,爬电距离>4mm。
2、工作电压大于130V至250V的电控部分与不带电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2.5mm,爬电距离>3mm。
3、工作电压小于或等于130V的电控部分与不带电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1.5mm,爬电距离>2mm。
一类电器是指只有一层绝缘措施的电器,如电动机,电锯、电刨、机床等,这类电器必须加漏电保护器。
6. 电机爬行速度
这个是马陆。马陆(Millipede),又称千足虫、千脚虫,倍足纲节肢动物,陆生。身体有多节,头部有触角,生活在潮湿地方,大多以枯枝落叶为食。有时会啃食植物幼苗,因此可能会被认为是害虫。部分种类遇袭击即假死片刻(把自己蜷缩起来)。马陆味臭,令鸟兽都不爱吃。马陆体内有一种药物,可以起到驱蚊作用。马陆能喷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热带雨林中的马达加斯加猩红马陆喷出的液体能使人双目片刻失明。世界上最大的千足虫是巨人马陆,可达38厘米长,身围直径有4厘米。身体黝黑光亮,有时还有红色条纹,被触碰后,它的身体会扭转成螺旋形。其实,它根本没有1000条腿。事实上,它的脚足不到300对,但这已经是一个不少的数目了。
7. 公称爬电距离和几何爬电距离
户外爬电距离是要看外部的环境条件而定的。 外绝缘按公称爬电比距分为0、Ⅰ、Ⅱ、Ⅲ、Ⅳ五级。 0级适用于无明显污秽地区,不需进行人工污秽试验。0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14.5,电站设备15.5; Ⅰ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16,电站设备16; Ⅱ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20,电站设备20; Ⅲ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25,电站设备25; Ⅳ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31,电站设备31。 位于相和地间、相间、断路器或负荷开关一个极的两个端子间的户外瓷或玻璃绝缘子,其外部的最小标称爬电距离用以下关系式确定: lt=a×lf×Ur×kD 式中:lt——最小标称爬电距离,﹙mm﹚﹙见注1﹚; a——按表7选择的与绝缘类型有关的应用系数; lf——最小标称爬电比距,按GB/T5582的表1﹙mm/kV﹚﹙见注2﹚; Ur——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额定电压; kD——直径的校正系数﹙见JB/T5895﹚。 注 1对于实际的爬电距离,可以规定制造允差﹙见GB8287.1和GB772﹚。 2相和地间测得的爬电距离与Ur的比。 3户内使用的绝缘子的爬电比距正在考虑中12]。 采用说明: 12]IEC60694无此注。 表7爬电距离的应用系数 绝缘应用的部位应用系数a 相对地1.0 相间1.732 断路器或开关的断口1.0 注 1可能处在反相条件下的开关装置,其断口需要更长的爬电距离。这时推荐的应用系数a=1.15。 2易被溶化的污雪覆盖的非直立安装的绝缘子可能需要更长的爬电距离。
8. 什么叫爬电距离
是的
爬电距离指的是一定等级电压沿绝缘体表面对大地不产生闪络所需要的最小距离。这里面有个污秽等级的概念,绝缘体表面越脏,导电性就越好。所以根据大气环境确定一个污秽等级,就得到一个爬电比距,比如四级污秽 31mm/kV。表示如果是220kV系统,所匹配的绝缘子必须具有220X31mm以上的爬电距离。这个参数在绝缘子,瓷瓶,瓷片的样本上都有。
9. 国标爬电距离
国家标准是8mm,行业标准是12mm,
一般执行规定是20mm,爬电距离,是要计算的,一般跟空气湿度,污秽等级有关系
最好要大于40mm
根据国家规范,爬电距离与空气温度、湿度、污浊度、含盐量等因素有关。一般正常情况下,理论上的爬电距离为“2毫米/千伏”。电压为220/380时的峰值电压为540伏,则爬电距离为1.1毫米。
1.电气间隙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3.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爬电距离。爬电距离的大小和工作电压、绝缘材料等直接相关,同时注意不同的使用环境也会有所影响,如气压、污染等.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相互替代.
电气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
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的CTI值对其影响较大.
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爬电距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器件之间或导电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UL、CSA和VDE安全标准强调了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这是为了防止器件间或器件和地之间打火从而威胁到人身安全。 0
10. 电机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净距离不小于2米。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