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位差计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电势差计的原理是利用内阻测量电路两个不同电势节点的差值!而电源电动势是测量电路中的电阻和电流的乘积来计算,测量结果有误差
2. 电位差计测量内阻实验报告
电位差计是用补偿原理构造的仪器。补偿方法的特点是不从测量对象中支取电流,因而不干扰被测量的数值,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电位差计用途很广,配以标准电池、标准电阻等器具,不仅能在对准确度要求很高的场合测量电动势、电势差(电压)、电流、电阻等电学量,而且配合以各种换能器,还可用于温度、位移等非电量的测量和控制。
当没有电流流过时,电池的正负极间的电势差等于电池的电动势。
如有电流流过,因在电池内阻上有一定电压降(用电压表测量电池两极间的电压,就是这种情形),这时测得的不再是电池电动势,而只能称作端电压。
3.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误差分析
错误在于你对测量对象弄混了。
你错把R当测量对象,因为你认为V表测得R和A表的电压和而并非是R的电压,实际上这个实验不是要测R的电压,因为测量对象不是R,而是电源,即要测量电源的端电压。V表测量的正是它,故V表无系统误差。相反地,电流表应该反映流过电源的电流,而此电路A表却漏了V表的分电流,即小于干电流。
误差分析的结果是电动势测量的是等效新电源(原电源与电压表并联)的电动势,小于实际的电动势,内阻测量的是新电源的内阻(即电源内阻与电压表的并联电阻),也小于实际电源内阻。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上的错误,此电路连接方法为“A表外接法”,因为测量对象不是R,而是电源,A表在V表与测量对象(电源)的框架之外。这个错误也是源于测量对象混淆的缘故。
4. 电位差计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报告
电池电动势计算公式:E=E(标准)-RT(lnJ)/zF。E(标准)=正极电极电势-负极电极电势。J为反应商,形式和平衡常数一样,但值是即时的值。z为总反应转移的电子数,F为法拉第常数。ΔG=-nFE,如果能算出实际吉布斯自由能变,也可以用这个公式算实际电动势。
电池的电动势不能用伏特计来测量,因为电池与伏特计相接后,便形成了通路,有电流通过,电池发生电化学变化,电极被极化,溶液浓度改变,电动势不能保持稳定,且电池本身有内阻,伏特计所量得两极的电位差仅是电池电动势的一部分。利用对消法(或称补偿法)在电池无电流(或极小电流)通过时,测得的两极间的电位差,即为该电池的电动势。
5. 电位差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报告
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主要误差是由于伏特表的分流作用,使安培表测得的电流稍小于通过电源的电流,由E=U+Ir可得,所测得的电源电动势小于真实值,导致所测内阻也小于真实值.也可以从等效电源的角度去分析:将伏特表与电池并联为等效电源,则由于伏特表的并联,路端电压(电源电动势的测量值)小球电源电动势E,内阻r测=rR(V)/[r+R(V)]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