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装设无功补偿自动投切装置的目的
将变压器接入电网与电网并联运行称为投入;
将变压器从与电网并联运行的状态中解除并联,称为切除。
这就是投切变压器,无功投切就是无功补偿的投入(开始;接通)和切断。
无功补偿投切装置作为控制保护装置,根据低压母线上的无功负荷而直接控制电容器的投切——是低压集中补偿的的保控手段,具体说就是指将低压电容器通过低压开关接在配电变压器低压母线侧........。
2. 无功补偿控制器投切设定
方法/步骤:
1.
步骤1 按住“相别/设置”键5秒,无功补偿控制器即可进入参数设置状态。
2.
步骤2 按“相别/设置”键切换要设置的参数项,进入后操作上行或者下行按键修配置...
3.
步骤3 按“相别/设置”键,确认保存该项的设置数据,并切换到下个要设置的参数选项。
4.
步骤4 所有的设置都完成之后,再按“相别/设置”键会返回到自动运行的状态。
3. 动态无功补偿投切调节器
电网故障,除非出现电网震荡,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现在的电网规模这么庞大,已经极少出现震荡了
1 因为 逆变器在不同的功率段的 功率因数不一样的。 所以无功波动可能是因为 随着光照不同输出功率的变化而波动
2 孤岛是通过无功扰动来实现的。扰动的幅度大了
4. 可控硅投切无功补偿装置
1.传统直流输电存在交直流变换,也就是整流和逆变,目前的工程中,都是通过换流器实现的。在换流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无功,因此,在换流站中都会配置有滤波器等无功补偿装置。2.为什么换流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无功呢。这就涉及到十二脉动三相桥式整流或逆差电路的特性。具体可参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电力电子》中相关章节。
3.新型直流输电技术目前指的是柔性直流输电,它的换流不是通过半控型的晶闸管实现的,因此并不消耗无功,可以节省大量的无功补偿装置以及占地面积。
5. 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控制器不自动投切
对无功的计量是为了考核用户的功率因素。这部分数值不影响电量计量准确性,但会影响电费。
在交流电路中,由电源供给负载的电功率有有功、无功两种功率。如果电网中的无功功率供不应求,用电设备就没有足够的无功功率来建立正常的电磁场,那么,这些用电设备就不能维持在额定情况下工作,用电设备的端电压就要下降,从而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保证电网所供功率不被无功功率过多的占用,供电企业鼓励用户就地平衡无功功率,降低从系统吸收的无功。反映在指标上,就是提高功率因素。一般对用户考核功率因素有0.80.850.9三种,根据行业和容量确定。电费中的“功率因素影响电费”就是基于这个数值计算的。功率因素越高,对系统影响越小,相应的这一部分电费就会减少,甚至可能为负值。
没错,就是可以抵扣一部分有功功率的电费。
正向无功,是从系统吸收的无功,反向无功,是向系统释放的无功。综合考虑这两个数值,就可以算出用户的无功情况,从而考核用户的功率因素。
6. 无功补偿投切方式
设补偿前电压为U,电流为I,功率因数为COSφ1,目标功率因数为COSφ2。 计算得到需要补偿的无功功率为:△Q = P(Tgφ1-Tgφ2); 其中有功功率:P = U I COSφ1; 上面的公式是计算补偿容量的一般算法,值得注意的是应该由精确的功率因数表测量得到功率因数,否则功率因数会有比较大的误差;
有的情况下,是按照变压器容量来匹配补偿电容的容量,补偿容量推荐选择为变压器容量的1/3到1/2。有电力公司的文件提出,补偿容量按变压器容量的15%考虑,从实际使用来看,补偿效果较差。因为目前绝大多数变压器的负载率是比较高的,无功缺额比较大,15%的补偿容量根本不够。
确定了无功补偿容量后,进行分组。如何分组,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意见:
1. 单级容量在10~30kvar间选择,如果总补偿容量很大,可以考虑增加单级容量;不主张过大的单级容量主要是考虑减小其投切时对系统电压的冲击。
2. 补偿级数在3~12之间选择。控制回路超过12级的无功补偿控制器比较少。
投切方式中最常见的是等容量循环投切,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每个支路投入时间基本相当,寿命周期一致,不至于过早造成某支路损坏。
还有类似1 2 2 4﹒﹒﹒这样的不等容量投切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将电容分得更细致一些,理论上补偿效果会更佳;不足之处是部分支路投切可能过于频繁而寿命缩短,另外还有投切电容可能造成系统电压振荡过大的问题。所以,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负荷变化缓慢,但希望进一步优化补偿效果的场合。
7. 无功补偿装置投切操作规程
无功补偿控制器用于无功补偿装置自动投切,可根据功率因数或系统电压的变化,判断补偿电容器是否需要投入,并控制接触器进行自动投切。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