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稳压电源电压
电网输入电压不稳定。电网供电有高峰和低谷,不可能始终稳定。
由供电对象引起。由于负载的变化,当电源内阻较大时,会造成电源供给电压的不稳定,有时可能超出允许范围;若负载短路,则负载电流很大,电源输出的电压趋于零。时间长还会烧坏电源;如果负载开路,则没有电流流过负载,输出电压升高。即使不止以上情况,负载电阻变化时,也会引起稳定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变化。
由稳定电源本身的条件促成。构成稳压电源的元件不好,参数变化或失效等,都会使稳压电源的输出不稳定。
其他如元件受温度、湿度和环境影响等也会使稳压电源的输出不稳定。
2. 线性稳压电源
用大功率三极管。
甚至并联好几个大功率三极管做调整管。
这是因为,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的开启电压一般超过2伏,因此,在控制特别小电流的时候,会出现卡壳现象,即,线性的反馈造成不流畅的输出;而三极管的开启几乎与基极电流同时。
3. 直流稳压电源的作用
串联型直流稳压电路由变压器、整流、滤波、稳压、保护五部分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
变压器:起降压作用,
整流:是将正弦波转换成单一方向的脉动电压,
滤波:是整流后的电压还含有很大的交流分量会影响负载的正常工作,为减小电压的波动使输出电压平滑将交流分量全部滤出,使输出电压为直流电压,
稳压:是使输出的电压不受电网及负载电阻变化的影响,从而获得足够高的稳定
保护:当输出回路故障时(过载或短路),保护电源
4. 补偿式稳压电源
稳压电源的发展历史
稳压电源的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就曾考虑过稳压器,到二十世纪初,就有铁磁稳压器以及相应的技术文献,电子管问世不久,就有人设计了电子管直流稳压器。在四十年代后期,电子器件与磁饱和元件相结合,构成了电子控制的磁饱和交流稳压器。五十年代晶体管的诞生使晶体管串联调整稳压电源成了直流稳压电源的中心。六十年代后期,科研人员对稳定电源技术做了新的总结,使开关电源,可控硅电源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集成稳压器也不断发展。
直至今日,在直流稳压电源领域,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要求供电电压低,电流大的电源大都由开关电源担任,要求供电电压高,电流大的设备的电源由可控硅电源代之,小电流、低电压电源都采用集成稳压器。
在交流稳压电源领域,铁磁谐振式和电子反馈调控式这两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铁磁谐振式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磁饱和稳压器→六、七十年代:磁泄放式恒压变压器(CVT)→八十年代中期:运用磁补偿形式的第1代参数稳压器→九十年代中期:第2代参数稳压器→二十世纪初:第3代参数稳压器。电子反馈调控式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子管调控磁放大式(614)型交流稳压器→六、七十年代:电子调控自耦滑动式(SVC)交流稳压器,自动感应式调节稳压器→八十年代中期:电子调控的有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正弦能量分配器式净化电源→九十年代中期:数控有级的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改进型的第2、3代净化电源→二十一世纪初:利用逆变器作补偿的无级、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新型的净化稳压电源
5. 直流可调稳压电源
交流电经过二极管整流滤波后,经过大、中功率三极管,大中功率三极管经过电阻导通输出供电。
有些设计在稳压之前串接一个电阻给稳压二极管供电,使二极管两极之间有一个稳定的电压差,有些设计在三极管输出之后。这个稳定的电压叫参考电压。
然后用一个三极管或集成块当比较器,(+输出)一端接参考电压,另一端(b)极串一限流电阻接可调电阻中间可调部分,可调电阻另两脚接输出电压两极。还有一极接大、中功率三极管的b极,控制调整三极管的导通。调整可调电阻就可以调节电压。
简单地说,原理就是输出电压经比较管(集成块)跟参考电压比较,来控制大、中功率三极管的导通电流、电压,达到稳压目的。
调整比较管(集成块)的比较电压就可以调节输出电压。哂哂……不好意思,很久不接触了,那个大、中功率三极管应该称做什么给忘了~~~~
6. 可调稳压电源
可以。8N60c参数8A600v,12N60c参数12A600v,都是开关电源电路中的功率管,场效应管,后者完全可以代替前者。是一个大功率的带内部保护的场效应管,做开关使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