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为什么叫避雷针而不叫引雷针呢(避雷针也

鑫锐电气 2023-01-17 13:23 编辑:admin 299阅读

1. 避雷针也叫引雷针吗

避雷针是引雷。

避雷针表面带的是正电荷,能提前把雷吸引过来,这样云层里的电流就会通过避雷针顺着导线直接引入到地下,这样一来,高层的建筑就不会发生被雷劈坏或者是触电的危险。

避雷针主要是利用了正负电荷相吸的原理,雷电是由于云层的摩擦产生的,云层摩擦后会产生大量的负电荷,这些负电荷聚集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闪电。

建筑物的表面带有的电荷恰好是正电荷,负电荷很容易被正电荷吸引,所以把建筑建得很高就容易引雷,这时候就需要用到避雷针。

在专业术语上面,现在的避雷针叫做接闪杆,这个词更加贴切,但是由于人们称呼避雷针许多年了,所以许多人仍然是把它称作避雷针

2. 避雷针是引雷的

目前常用的避雷针与引雷针的实际意义是一样的所以说避雷针实际上是引雷针。当大量积聚电荷的云漂浮在避雷针上时,避雷针的尖端会自动积聚与云相反的电荷。由于避雷针尖端的电场分布强度非常密集,很容易与尖端的云电荷传导形成产生电弧,从而通过避雷针将电荷引入地面。

因此,要求避雷针具有良好的接地并满足要求的接地电阻,从而将雷电流引入大地,避免二次反击导致房间内电气设备故障等事故,避免雷电流入大地造成不同的地电位梯度导致的步进电压,从而造成人身安全问题。世界上每秒钟有40到50次闪电,每年有15亿次。四分之一的闪电发生在云层和地面之间:大量与地面相反的电荷积聚在云层底部,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空中融合。一道强烈的闪光,伴随着隆隆的雷声,在十分之几秒的短时间内倾泻出大量的能量,在周围的空气中产生大约20,000摄氏度的高温,比太阳表面(大约6,000摄氏度)还要热。如果建筑物被闪电击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减少闪电的危害,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避雷针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处,通过电线引入地下。避雷针在空气和地面之间形成导电路径。它的真正功能不是防止雷电的发生,而是引导电流从这条方便的路径上流出,使建筑物避免厄运。因此,避雷针实际上是引雷针。由于实际情况非常复杂,避雷针不能100%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然而,在过去100年左右的时间里,避雷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物体携带的电荷趋向于向物体最尖的部分积累。因此,人们通常把避雷针的顶部设计得非常锋利。然而,美国科学家摩尔(Moore)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尖锐的避雷针会产生强大的电场,但是如果你远离,电场很快就会减弱,效果并不是最佳的。如果避雷针的顶端被设计成一个又厚又钝的球体,尽管附近的电场不是很强,影响范围甚至更大。此外,避雷针与建筑物的相对高度也会影响防雷效果。似乎如果你想更安全,你必须多动动脑筋。

3. 避雷针也叫引雷针吗为什么

避雷针是引雷针。原理是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电场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4. 什么叫避雷针

避雷针主要是利用了正负电荷相吸的原理,雷电会产生大量的负电荷,而建筑物的表面带有的电荷恰好是正电荷,避雷针表面带的也是正电荷,避雷针提前把雷吸引过来,这样云层里的电流就会通过避雷针顺着导线直接引入到地下。既保护了建筑物的完整,又保护了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

5. 避雷针就是引雷针吗

避雷针本身是为引雷设计的,以避免雷电击中其它地方,但其实很多人有误解,雷电在空中形成不管是不是被避雷针引到地下,只要雷电空域内有架空电线,雷电就有可能通过架空电线形成高能电磁脉冲波(电线埋地底下就不太会形成高能电磁脉冲波),而损坏家电,雷电对于家电的破坏性很少是直接击中引起的,大多是通过架空电线形成高能电磁脉冲波,不管家电本身有没有接地线,所以同样在有避雷装置的区域,有架空电线的地方损害率会大于电线埋地底下的损害率,而且雷电通过架空电线形成高能电磁脉冲波与距离有关系的,距离越短危害越大,距离越长危害越小,这方面类似于炸弹的冲击波,但避雷针对建筑物的保护是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

6. 避雷针又叫引雷针吗?

安全,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所以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

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

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

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而避雷针又是接地的,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入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按我国统计的雷电流幅值最大约为300 kA,其对应的雷击高度为408 m。取雷击定位高度为400m,可得出不同高度避雷针的保护区和散击区的地表半径见表1。

我国旧式民房一般高度在10 m以下,避雷带和避雷网的高度与房高相同,安装的短针防雷其高度为1~2 m,它们引起的散击现象不明显;高耸建筑物和高架避雷针引雷招致雷击率增高和存在散击区。

我国防雷学者历来不主张用高架避雷针保护建筑物,主张用屋顶短针和避雷带防雷就是考虑了既能发挥它的引雷作用,又避免增加散雷区。

扩展资料:

一、作用

常规防雷电可分为防直击雷电、防感应雷电和综合性防雷电。防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

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的防雷电原理是:避雷针通过导线接入地下,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发生畸变,开始电离并下行先导放电。

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先导放电;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随之泻入大地,达到避雷效果。

实际上,避雷针是引雷针,可将周围的雷电引来并提前放电,将雷电电流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避免保护对象直接遭雷击。

二、辨析

避雷线是铁质的,避雷针是铜质(也可以是银质的),避雷针顶端向天,避雷线连接避雷网埋地,避雷线连接避雷针,雷雨季节,雷电从天空从避雷针进入避雷线直至埋地的避雷网,是消除雷击保护建筑物或仪器的设施。

大都用于建筑,变压器电线竿,机房,发射架等。避雷线分圆截面和扁截面两大类型。接复层金属包基体金属的不同分为:铅包钢、铅包铜、铜包钢、铅包钢避雷线。

避雷针用于高层建筑、烟囱或油罐上。下引可用避雷线连接。避雷针由针体及安装类别结构件组成。针类采用不锈钢;针体须用铜包钢圆棒或钢管为基材 。

避雷带是指沿屋脊、山墙、通风管道以及平屋顶的边沿等最可能受雷击的地方敷设的导线。当屋顶面积很大时,采用避雷网。

它是为了保护建筑的表层不被击坏,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应优先选用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宽度不应小于12mm,厚度不应小于4mm。

7. 避雷针是引雷的嘛

1、避雷针s是直接接地,其利用电荷尖端放电现象不让雷击发生。避雷针和被保护物体是分开的,可以保护比较集中的重要物体;

2、避雷器是间接接地,其利用过电压放电现象让雷击电压通过避雷器进入大地。避雷器和被保护物体是连接的,可以保护带电物体,如输电线路。

3、避雷线是铁质的,避雷线连接避雷网埋地;避雷线连接避雷针。雷雨季节,雷电从天空从避雷针进入避雷线直至埋地的避雷网。

避雷线实际上叫做引雷线更合理。避雷线是约定俗成的称呼。避雷线的工作原理和避雷针是一样的,是架设在通信线路上方的金属导线,并接地良好。又称避雷线为架空地线,能有效地将雷电的放电引入大地。避雷线大都用于建筑,变压器电线竿,机房,发射架等。

8. 避雷针的作用是引雷还是避雷

建筑物和种种重要设施的行之有效的避雷措施——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他用科学实验证明了闪电就是静电高压放电,之后避雷针防雷的技术也就

有了科学的基础。

200年来人们的长期实践,进一步证明了避雷针是可靠的。  

在世界各地,处处可见避雷针的踪迹。楼层、厂房、烟囱、火箭航天器发射塔、卫星天线等的顶部高高地耸立着一根,甚至几根金属杆,那就是避雷针。  我国古建筑物中的宝塔,有些用铁链从塔顶引下,末端埋入水井中,这样的宝塔很少被雷击毁。中世纪,欧洲许多教堂的尖顶由于高耸于云端,常

常是雷击的目标。但也有个别的高大建筑却能幸存下来。如有一座大教堂,以镀金的金属覆盖了教堂的圆顶,圆顶四周又竖起了一些尖头长铁棒。金属圆顶通过泄水

有人认为,避雷针在雷雨云的感应下产生尖端放电,能中和掉雷雨云中所带的电荷,从而避免发生雷击。也有人认为,避雷针是吸引闪电电流,并把它导入地下。我们必须弄清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才能设计避雷针,有效地避免雷击。  

实验测量表明,避雷针在雷雨云的电场作用下所释放的电量是微不足道的。一根避雷针的尖端放电电流一般只有几个微安,而一次中等的雷

击能释放大约25~30库仓的电量。这相当于几千根避雷针在几十分钟内放电的总电量。  富兰克林指出,避雷针在雷暴期间的放电电流太小了,它的作用是把闪电引向自身,并沿着它流入大地,不让闪电电流窜到建筑物的各部分去。  避雷装置一般地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避雷针只是接闪器的一种形式,是吸引闪电电流的金属导体,然后通过引下线把闪电电流

引到接地体上。接地体是埋设在地下的导体,它可把闪电电流泄放到大地中去。  避雷针对于保护建筑物是很有益的,从安全角度看,最好对所有建筑物都进行防雷。高大的建筑物较易受雷击,然而,据国外一份资料统计,低矮

民房受雷击的事例还是不少的,美国每年平均有2000多户民房遭雷击。为此,对一般居民来说普及有关防雷的知识还是很必要的。  安装避雷装置,要遵守下列主要原则。避雷针必须高于一切被它保护的建筑物。装置的各部分连接要牢靠,应采用电焊或气焊,不许采用绑接和锡

焊。如果避雷装置接地下不好或安装不合规格,那么被它吸引的闪电电流就可能流窜到建筑物的其它部分,从而造成破坏。现代建筑就采用一种新的既经济又安全的

防雷设施,称之为"暗装笼式避雷网"

。把建筑物中的金属结构沿钢筋连成一整体,构成一个大型金属网笼。这种笼式避雷网既起屏蔽作用,又充当引下线,是一种

更加经济、美观的安全的防雷方式。你到大街上转一转,可看到很多新楼的屋顶上不再有高耸的金属杆和引下线了,那就是因为它们已用上笼式避雷网了。屋顶的各

种金属物都用导体连到笼式避雷网上。在屋顶四周还应布设一条金属带,称避雷带,把它与避雷网接上。  安装了避雷装置的建筑物是否就万无一失不遭雷击了呢?那不一定。有些高大建筑物虽安装了避雷装置,但因接地线断裂等原因而"有形无用"了。可见要确保避雷装置发挥效能,不但要正确设计、正确安装,还要经常保养,使它经常处于良好状态,这样一般就可免受雷害了。这里我们对读者提出一个忠告:一定要重视科学,不要轻视避雷技术各种环节的科学原理。更不可自以为是地自行安装避雷针,那是危险的,弄不好,反而会"引雷入室"

,反倒遭了雷击灾

祸,这种事例不少。科学是马虎不得的,对雷电不能存侥幸心里。黄岛特大火灾就是一具惨痛教训。

9. 避雷针为什么叫避雷针

因为接闪杆就是原来的避雷针只有称呼上的改变。

避雷针是以前的叫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已经放弃了这一称呼,而代之以‘接闪杆’。接闪杆与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用以接闪的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统称为接闪器;接闪器和引下线、接地装置共同组成了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用以避免或减少闪电击中建筑物(构筑物)上或其附近造成的物理损害和人身伤亡。

之所以将避雷针改名为接闪杆,是因为以前的名称不科学,没有反映出接闪杆的原理。避雷针刚刚出现在中国时,人们以为它可以避免房屋遭受雷击,所以称其为避雷针。

但事实上,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方式并不是避免房屋遭受雷击,而是引雷上身,然后通过其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正因为这个原因,也有人建议将避雷针改名为引雷针,但总的来说,还是接闪杆这个名称最为贴切。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物如果安装了接闪器但是没有接地或者接地效果不好的话,在接闪时反倒会对建筑物或其中的人员造成更大的损害,相比没有安装接闪器的建筑物反倒更加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