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避雷针吗(古代避雷装置)

鑫锐电气 2023-01-28 10:33 编辑:admin 299阅读

1. 古代避雷装置

飞火、霍闪、银线、列缺、灵晔、矆睒、雷光、天笑、天闪、银索、银绳、灵毕、雷鞭、千里镜、紫金蛇。霹雳、天鼓、连鼓、神斧、霆霓、天声、玉虎鸣、惊世先生。

雷电在诗词中的的别称

1、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杂言诗》李白

2、烈风驾地震,狞雷驱猛雨.《李甘诗》杜牧

3、鼓腕腾棍晴雷收,舞腰困垂杨柔.《长歌行》李咸用

4、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竞渡曲》刘禹锡

5. 桑麻荒旧国,雷电照前山.【唐】张:《雨》

6. 夜雨雷电歇,春江蛟蜃腥.【唐】张乔:《江行至沙浦》

7.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宋】姜夔:《满江红》

8. 十月胎仙出,雷电送金虬.【宋】陈楠:《水调歌头》

9. 怪潭上灵光,雷电相击.【宋】黄裳:《桂枝香》

2. 古代避雷装置叫什么

这是国家文物部门对古代建筑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这就叫“避雷针”。当雷雨季节到来后,雷电产生的点电流可以通过这些避雷设施将雷电导入地下,不会伤及文物或引起火灾。

那些铁丝贯穿整个屋脊,一端与防雷地线相连,这样在下雨打雷的时候就可以把雷击所带的电荷导入地球,防止火灾发生。

3. 古代建筑物如何避雷

故宫有避雷针。太和殿的“避雷针”

对于有宝顶的建筑,则沿用了古人的智慧:利用金属宝顶做“避雷针”,再把线路隐藏在瓦片下,达到最佳隐蔽。大型建筑正吻上的“避雷针”做不到完全保护。(屋顶中央部分前后两面坡顶相交的屋脊称为“正脊”,处于正脊左右两端与垂脊相交的节点称“正吻”。)对于这类建筑,则架设避雷带,有时还会将脊兽的角或者仙人头改为金属制造,作为“避雷针”使用。

4. 古代的避雷措施

有避雷针。为了防雷避火,古人们在建筑设计上也是用心良苦。在明代的紫禁城中,一些尖顶、锥形的建筑上就出现了类似于“避雷针”的设计——也就是宝顶和屋架内的雷公柱所组合而成的装置,其避雷方式首先由宝顶接收雷电,再由宝顶连接隐藏在琉璃瓦下的的雷公柱将电流引向地面。

5. 中国古代避雷装置

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SPD)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和。

一般将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分为两大类--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即传统的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来减小建筑物内部的雷电流及其电磁效应,如采用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和装设电涌保护器(SPD)等措施,防止雷击电磁脉冲可能造成的危害。

接地装置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装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限制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致过高。除独立避雷针外,在接地电阻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装置可以和其他接地装置共用。

6. 古代避雷装置有哪些

大自然中的雷电现象,早就引起了我国先民们的关注和研究,并被记载下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电的认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是从雷电现象开始的。随后,在建筑物上设置了许多避雷装置,既有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也是电学领域的一个创举。

雷公和电母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对天神。他们两人司掌天庭雷电。传说雷公视力差,难辨黑白;夫人电母寸步不离,捧着镜子,先行探照,明辨是非善恶后,雷公才行雷。

电母和雷公成了天生的一对。雷公面目狰狞,电母相貌端雅。雷公手持槌楔,电母手持双镜。他们一旦做法,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雷公投下一个大响雷,就会“轰隆”一声震耳巨响,恶人便身首异处。

传说雷公住在雷泽,他龙首人身,有一个硕大无比的肚子,他常常拍自己的肚子来娱乐。每拍一下,就会发出“轰轰”的雷声。

雷神因为自己肚子的特别之处被黄帝看中了,于是就被抓来做成一面大鼓。但没有了雷神也不行,黄帝就找了雷神的一个亲戚来充当他的角色。

这个新雷神皮肤的颜色好像朱砂,眼光灼灼如闪电,身上的毛和角有3尺长,形状好像一只猕猴。于是在后来的传说中,雷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猴脸和尖嘴,俗称“雷公脸”。

在这个神话中,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最原始的认识;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而我国古代学者对于电的认识,恰恰就是从雷电现象开始的。

我国古代对雷电的认识由来已久。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雷”字。“雷”字最上面一横表示天,最长的一竖表示雨,里面的小点也是雨;下面的“田”字表示田野,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所以写成了“田”。而整个“雷”字则表示下雨时,在田野上空发出的雷声。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已经出现了“电”字,繁体“电”字的上面是个“雨”字,下面是个“电”字。整个“电”字不但表示了人们在田野上空所见到的强烈闪光的形状,而且还表示了只有在下雨时才能够看到这种闪光。

虽然这里的“电”字是专指闪电,但是它已经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科技信息:古代的先民们不但用文字的形式,形象地描画了闪电,而且还明确表示了它的出现与下雨有关。

7. 古代避雷针

一般用牛皮带固定,少数朝代选择布带

曾公亮《武经总要》收绘有五种兜鍪的形式,均有较宽大的顿项,盔顶飘洒巨大的缨饰,有系带供武士系在颏下。

元代头盔主要有三种形制:

第一种,沿袭中原兜鍪样式,盔缨、盔体、抹额、顿项将头部紧密防护。

第二种,“钵胄”。这种胄有皮有铁,前额带眉庇,顶饰是被后世戏称为“避雷针”的樱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