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炼钢铁年代
1952年全国钢产量为135万吨,1983年达到4002万吨,增长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递增速度为11.6%。1949~1983年,中国累计产钢5.47亿吨,生铁5.75亿吨,钢材3.87亿吨。产地分布 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发生了可喜变化。
旧中国的钢铁工业由于被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主要集中在东北一隅,如1943年东北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94.5%,分布极不合理。
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未计台湾省)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5.8%。
2. 大炼钢铁是哪年
答:大炼钢铁是1958年。
195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跃进”之年,大炼钢铁是这年“大跃进”运动的显著的特征。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成为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的直接诱因。
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和人民群众生产热情的高涨,人们的头脑开始不冷静了,赶超英国的时间一再被缩短,1958年钢铁产量的指标不断被拔高。
1958年1月24日,国家经委拟定的1958年经济计划(草案)提出,1958年全国钢产量计划为624.8万吨,比1957年增长19.2%。这个计划得到了这年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批准。
3. 大炼钢铁年代口号
战无不胜,战无不胜。
4. 大炼钢时代
第一,虽然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但是一直到秦统一天下,中原地区依然是青铜器的天下,从秦墓中的出土文物表明,秦军的兵器几乎清一色是青铜制品,春秋战国时期是铁器逐步成熟的一个时代,但由于青铜器的冶炼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了,而当时青铜器的冶炼费效比比铁器更便宜,所以昂贵的铁器的普及率并不高(任何新产品才面世的时候都是很昂贵和仅供少数人使用的,想一想大哥大和现在手机的价格差),铁器尚未普及,炼钢技术就更加不完善了。秦兵马俑坑的发掘资料看,主要武器仍旧是青铜制品。但不论是秦还是楚、燕,当时的钢铁武器都不足以装备所有的军队,钢铁武器最终取代青铜武器,到东汉才实现。
第二,从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证据来看,战国时代当时少量的铁器主要用于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如秦国规定所有铁器农具由政府保管如铁铲、犁、镐、锄、镰、刀等,到务农时节由政府发给农户,用完之后要收回。铁器比青铜器耐用,且硬度更高,因此在劳动中提高了劳动效率,这样可以节省了一部分劳动能力。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富裕的劳动力对社会分工是必须的。所以冶铁业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中原地区铁器的真正普及是得益于西汉初年对民间工商业的管制很少,产生了许多私营的冶铁业巨头,完善了铁器冶金技术,降低了成本,推动铁器的普及。如著名的才女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就是西汉时代的钢铁大王。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卓王孙,自其祖于秦时徙至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后,“即铁山鼓铸”,卓王孙是拥有童仆800人的蜀中巨贾,家有千金的大冶铁业主;而大农丞孔仅在进入官场以前,是南阳有名的大冶铁业主,“家致数千金”;鲁之丙氏,也以冶铁起家,“富至巨万”。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共列入二十一名大商人,其中详列8人,其中四人为冶铁业巨头,而孙健先生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而正是由于西汉冶铁业的发达,才为后来汉武帝建立强大的军队讨伐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
5. 大炼钢铁的年代
大跃进。文革时期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炼钢铁的热潮,每家每户把自己的钢铁,铁器拿出来提炼钢铁,用来支援国家钢铁行业建设,因为钢铁是当事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的指标,所以全国人民一心一意响应大炼钢铁活动,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那是特殊历史时期采取的特殊的措施,放眼历史既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当然也有一些负面意义。
6. 大炼铁时代
青铜冶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耕 炼技术 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时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代 钢铁冶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的 金属冶炼 炼技术 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手 术的演变 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工 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业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