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电工?

鑫锐电气 2021-12-07 06:46 编辑:admin 109阅读

一 、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应为从事电工技术工作而学习,在学习中应克服畏难情绪,刻苦钻研、踏踏实实、按期完成学习任务,并有一定要获得优异成绩的决心和信心。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习时要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要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和引伸的,又是如何解决和应用的;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积极思考,不要死记硬背,要在教师指导下培养自学能力。教材每章后都有小结,整理本章的知识,帮助复习,建立知识结构。

三、通过思考题、例题和习题巩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正确解题是学好电工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解题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学好电工基础这门课。必须解决如何求解好电工基础习题的问题。

(一)、解题的要求
1.先复习,后解题
解题前必须首先复习好书中的有关内容,搞清基本概念,记熟基本公式。有些学生为应付当天的作业。不太注意知识的复习而忙于演算习题。他们错误地认为检查知识掌握与否的标准是能否顺利解答当堂留下的作业,这是很片面的。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即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而每节课后所布置的作业却难以对这些能力做全面的巩固和检查,因而不重视复习而忙于去完成作业是不行的。
2.解题规范,书写整洁
解题书写要规范,一般分已知、求、解和答。解题字迹要清楚、端正。作图要用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图中的符号、单位要仔细标明,不能遗漏。
3.一题多解,开阕解题思路
如果在用一种方法解题之后,认真考虑能否采用其它解法,这对于开阔解题思路、认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大为有益。对于认识各种规律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效的。一题多解虽非一件容易的事。但贵在坚持,只有这样才能由难到易,学好学活知识。
4.一题多议,提高思维能力
解题之后,除了思考能不能一题多解以外,还应该再想一想:习题的结论是否合理?结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结论能说明一些什么问题?如果习题的某些条件变化,结果将怎样变化?等等。这样想过之后,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各部分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解题步骤
(1)审明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2)迅速判断出要应用的定理、定律、概念和公式。将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起来。
(3)根据已考虑好的解法,写出公式,建立方程或方程组。
(4)将已知量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求得结果。
(5)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四、通过实验可以巩固所学理论,训练操作技能,并培养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轻视。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认真准备;教师必须进行安全教育,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并介绍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人人参与,认真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电工仪表和电器设备;要能正确连接电路,准确读取数据。实验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认真地整理分析,写出整洁的实验报告,并将实验设备和所用仪器、仪表整理好。
实验考核的方法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安排,建议可用如下方法进行考核。
①平时实验结束后抽测。
②阶段后的考核,可重做某一个实验,也可给出课题,如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定、电感线圈参数的测定等,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
③可与实训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如万用电表的安装和调试、日光灯的安装及故障分析和排除等。
五、要讲究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j合理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可采用:
①演示一观察一分析一结论。
②激发一提问一讨论一归纳。
③示例一归纳一结论。
④边讲边实验。
⑤利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等。
总之要使学生听懂、学会,不断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的。各种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而短处只有借助其他方法的长处来弥补,即以彼法之长补此法之短。为此教师运用教学方法不能单一化,而要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创造性。

六、单元测验
一学期除期中、期末考试外,还可安排2~4次单元测验。一般在第一、二两章结束后进行第一次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还要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若其他课程的测验成绩较差,那么电工的测验题可容易一些,让学生成绩高一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学生其他课程的测验成绩较好,那么电工测验的题目不妨难一些,考后可进行分析,说明电工课程与一般文化课不同,既有理论,又要与实际相联系,要学好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在电工基础课程上让学生多下工夫,效果会更好。
总之,如果注意以上问题,就能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